
□ 通讯员 郑红
他对机泵维保事业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情和智慧。从业15年来,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从一名普通维修工逐步成长为机泵维保领域的行家里手;他多次运用新工艺、新技术解决机泵运行中的“疑难杂症”,被同事誉为“机泵医师”;他带领团队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使公司机泵设备状态有了质的提升。他就是营口港股份四公司机泵维保组组长、机泵维保质效提升创新工作室领头人、“营口五一劳动奖章”“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利明。
匠心破难题
“严谨、细致、沉稳、耐得住性子”是公司动力维修部高级经理吴学对他的评价。在王利明身上,总能感受到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这股韧劲,让他在工作中摒弃浮躁、苦练本领,实现了从一名维修工到“机泵医师”的华丽转身。
“我们总在学习新事物,总在面对新挑战。”对机泵维修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王利明主动思考,积极寻求解决方法,通过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设备性能,降低保养成本。2017年,担任机泵维保组组长的王利明带领大家着手研究栈桥潜油泵和自吸式离心泵叶轮防松改进方案。由于栈桥潜油泵和自吸泵在使用中有叶轮松动现象,导致叶轮摩擦泵壳,在叶轮和泵壳间产生高温,作业时会有空气进入,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为破解这一难题,王利明对3种型号的潜油泵和7种型号的自吸式离心泵一一进行拆解,查明叶轮松动的原因,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设计研发了防松动装置。这项改造得到了泵厂家技术部门的高度认可,投入使用以来,运行效果良好,并于2019年被集团油品事业部列为安全创新成果,在全港广泛推广。
除了潜油泵和自吸泵防松设计,王利明还带领团队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研制出用于检查和维修鹤管助力器调整架的专用工具;对一港池泵房管道泵导轴承进行改进;研制出管道泵维修作业专用吊具……一系列技术改造,为公司节约成本上百万元。
用心抓创新
身为机泵维保组组长,如何实现机泵规范化管理,保证维保工作科学有序推进,是王利明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机泵管理中,他陆续编写了《机泵管理要求》《机泵保养及验收标准》等相关资料,建立了机泵备品备件库房,从申报、验收、存放、出入库、使用等环节全方位进行统筹管理。
根据属地日常检查和日常使用出现的机泵故障情况,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王利明组织跟踪维修机泵类故障382项、液压类故障133项,通过维修过程中拆解机泵,查找故障原因,提出机泵使用和养护的改善意见,解决了机泵泄漏、震动、松动、磨损和腐蚀等主要故障问题。
机泵维保工作需要系统规范的管理体系,更需要创新的力量。2019年6月,公司成立了以王利明为领头人的机泵维保质效提升创新工作室。工作室的成立,迅速点燃了广大员工的技改创新热情,许多技术扎实、能力突出的员工积极加入到工作室中。在王利明的带领下,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发明创造等活动,仅2020年便完成创新及成果转化7项。凭借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强大的创新能力,2020年,工作室被营口市总工会授予营口市优秀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领衔人王利明荣获“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哪里有难题,创新攻关就跟到哪里”这是王利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灌输给工作室成员的一个理念。基于这样的共识,工作室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寻求突破和创新,通过定期对机泵把脉问诊、向公司员工征求机泵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式,开展立项研究,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创新试验。
悉心育新人
在王利明看来,一个人的技术过硬还不够,只有一大批人技术都过关了,才能为港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不管白天黑夜,无论是现场还是工作室,他都做到有问必答、有惑必解。在岗位培训中,他采用“以老带新”模式,对新加入维修队伍的员工进行现场实操培训和理论讲解,手把手地传授技能,把自己珍藏的专业书籍和多年来整理的技术资料毫无保留地借给新员工阅读。
培训过程中,王利明十分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他结合实操内容,在理论培训上新增加了PPT教程和大量图片视频,对操作工和维修工分批次进行培训。机泵的原理、结构、故障辨别……实实在在的“干货”,让员工听得懂、记得牢、学得会、用得上。他的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学员与他互动频繁,一项又一项机泵疑难问题,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迎刃而解。他所培训的管线堵漏队伍技术过硬、表现突出,多次摘得营口港管线堵漏比赛的桂冠。
黄宇是公司操作二部的一名员工,提起王利明,他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王师傅就是一本故障维修的‘活字典’,机泵维修方面的知识,他都了如指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平凡之处见伟大,细微之处显情怀。寒来暑往,年复一年,王利明以一颗“匠心”专注于每一个工序和细节,反复锤炼,用心去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普通辽港人的奉献与坚守。